Top
  • 网站地图
  • 北京市 · 年 · 招生公告 · 招生简章 · 招生计划
  • 北京市 · 年 · 高职 · 提前招 · 五年一贯制
  • 智选报考 · 志愿填报 「 智选大学 · 志愿填报 」
  • 大学志 www.ChinaSchool.com.cn
  • 北京市 · 大学名单
  • 北京市 · 招考最新资讯
  • 「 北京市 · 最美大學 」
大学高校 - 招生简章 · 招生计划 · 招生分数 - 高考志愿,大学招生,线上咨询答疑
 2025 招生 ©
 章程 简章 计划 分数

北京招生

  • 本科
  • 高职
  • ﹝中書院﹞

智选·创建志愿方案

  • 北京市 · 高校(大學)面向華僑港澳臺招生資訊
    • 首页
    • 全国高考招生信息汇总
    • 高考招生政策
    • 招生章程 · 计划
    • 单考 · 单招 · 提前招
    • 招考动态
    • 志愿填报
    • 报考规划
    • 全国大学名单
    • 本科院校
    • 高职高专
    • 民办高校
    • 中外合作办学
    • 成人院校
    • 自主招生
    • 本专科 · 艺术院校
    • 研究生院校
    • 强基计划院校
    • “双一流”建设高校 · 建设学科
    • “双高”建设计划
    • “985 · 211”
    • 专项计划院校
    • 历年分数线
    • 本专科 · 专业目录
    • 专业解读
    • 国际大学简介
    • 高考分类招生简章 · 招生计划 :
    • 强基计划
    • 保送生
    • 民办招生
    • 专升本
    • 特殊类:艺术 · 体育 · 运动 · 公费(定向)师范生 ·(免费)医学生
    • “国家 · 高校 · 地方” 专项计划
    • 院校留学
    • 國際招生
    • 大陸高校面向华侨港澳臺招生
    • 港澳高校面向内地招生
    • 「 我的大學 · 我的万水千山 」
    • 招生专题: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南
    • 湖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所在位置:

    • 首页
    • 北京市高校名单
    • 中华女子学院
    • 中华女子学院 2023年普通类本科报考指南
    • 中华女子学院
    • 中华女子学院
    • 中华女子学院
    • 中华女子学院

    大学志 · 招生公告 · 招生简章 · 招生计划

    中华女子学院 2023年普通类本科报考指南

    院校招生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3年6月1日

    资料来源: 院校官方网站

    返回大學主页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直属中央部委院校——
    中华女子学院 2023年普通类本科报考指南

    一、学校概况

    ·办学性质:学校地处首都北京,是全国妇联所属、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历史:前身是1949年由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创办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学校迁址并启用现校名。1996年,学校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02年,学校由成人高校转制为普通高校。2019年,学校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一直致力于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推动两性和谐发展,服务妇女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知性高雅的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设置:学校设有社会工作、法律、教育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6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7个学科门类。社会工作、学前教育、女性学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法学、女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等5个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汉语国际教育等3个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正在根据妇联改革要求,调整和优化机构设置和学科专业。基于相关学科优势资源,我校在2021年新增了养老服务管理专业。2023年,我校申报的家庭教育专业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首家批准设置该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家庭教育专业的设置既符合教育部对民生急需相关学科专业加大招生培养的政策,又能填补本科高素质家庭教育人才短缺的现状。我校秉承服务妇女儿童发展与家庭建设的办学理念,积极回应社会需要,通过设置养老服务管理、家庭教育等民生相关专业,着力打造优势学科,确立关于妇女、儿童、老人的学科相互支撑的格局,为国家培养相关服务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规格符合社会需求定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其中一些专业的就业率达到100%,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70%。考取国内外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比率逐年递增。学生在校期间广泛参与国际、国内各类学术及社会公益活动,并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充分展示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国际交流合作:学校近年来承办一系列援外培训项目,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成为中国妇女民间国际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国际优秀女性人才培养基地、国际妇女干部培训基地。先后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03年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2004年获得招收港澳台(侨)学生的资格。为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学校专门出台政策,资助和奖励学生出国(境)参加学术活动。

    中华女子学院“育慧书院”简介

    为响应国家对拔尖人才培养的号召,推动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女性人才培养计划”,2018 年学校成立了“育慧书院”。
    成立宗旨:旨在培养具有领导能力和国际视野,有强烈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卓越女性人才。育慧书院以现代大学书院制为平台,采用“专业+卓越”的培养模式,实施书院、学院(系)、导师三位一体的协同人才培养工作运行机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基地和卓越女大学生培养的特区。
    学生选拔:面向全校本科生,打破院系、专业界限进行选拔。每年从大二新生中进行选拔,经过笔试和面试,择优选拔 30 名左右有理想、有潜质的学生进入书院学习。
    享有资源:选拔进入“育慧书院”的学生享有如下资源:
    1.育慧书院设立育慧学业奖、育慧科研创新奖、育慧奉献奖等奖学金,激励书院学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积极进取。
    2.优先选拔资助境外交流、学习。
    3.享有优质课程,书院开设由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讲授课程。
    4.书院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
    5.书院学生享有专项图书经费。
    6.书院学生优先获批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并设立科研训练项目,要求展开学术研究、学术论文写作发表等工作。
    7.书院课程学分可以与博雅课程、自由选修课在同等模块下实行学分互换。
    8.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及相关要求,考核合格颁发“中华女子学院卓越毕业生”证书,同时获得“中华女子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

    中华女子学院“育慧-圆梦计划”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创新发展,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为女院学子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按照“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总体思路,通过本方案的实施,整合各方面资源,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为她们实现人生梦想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二、实施内容

    (一)“育慧-圆梦计划”牵手项目
    “育慧-圆梦计划”牵手项目是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配备圆梦导师和圆梦伙伴,邀请社会知名人士、爱心人士、校友,担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导师,在学习、成长、发展等多方面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关怀与引领,聘请高年级学长或学姐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梦伙伴,伴随成长。
    (二)“育慧-圆梦计划”能力拓展项目
    “育慧-圆梦计划”能力拓展项目是指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专题培训和校内外实践机会,全面提升其能力素质。此项目采取学员报名、院系推荐方式,经笔试和面试,公开招募,择优录取。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培训:
    1.专题教育。采用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等方式。邀请知名教授、企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进行授课。
    2.实践学习。包括素质拓展、团队建设、参观考察、暑期社会实践、海外研修等。
    学校通过“育慧-圆梦计划”,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扶智的同时扶志,为他们插上实现青春梦想的翅膀。要在活动实施中强化学生的“四自”精神特质,选树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典型,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二、录取办法

    1.学校招收的学生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有关规定中考生报名资格的规定,学校对应届生和往届生同等对待。
    2.学校当前招生专业外语语种不限,但本校公共外语课及相关专业课不具备非英语语种开设条件,请非英语语种的考生谨慎填报。
    3.学校本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男女兼招,不设性别比例限制,其余各专业只招收女生。
    4.学校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执行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
    5.学校根据在生源省(区、市)的招生计划数,结合生源分布情况,与省级招办协商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要求: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
    6.普通类专业录取规则:
    普通类专业进档考生,按照“分数优先,遵循专业志愿”原则,择优录取。总分相同考生,以省内排序先后为准;如省内未规定排序原则,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科目的成绩。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新高考改革省份,选考科目及录取办法按各省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公布的执行。
    7.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
    艺术类专业进档考生,按照“综合分数优先,遵循专业志愿”原则,择优录取。综合分计算方法与各省(区、市)招办投档规则一致。若省招办无统一综合分投档规则的,则综合分按照统(联)考专业课成绩与高考文化课成绩之和计算。在综合分相等时,优先录取专业成绩高者。
    8.对于符合国家政策享受加分的考生,我校原则上认可各省级招生部门确认的全国性加分,但最大加分不得超过 20 分,并按照加分后的投档成绩进行录取和专业安排。
    9.新生入校后,学校统一进行新生复查工作。凡复查不合格的新生,将按照有关招生规定进行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请考生报考前详细阅读我校本年度招生章程。

    三、专业及学费标准

    层次

    专业名称

    学制

    授予学位

    学费

    本科

    女性学、社会工作、社会学、法学

    4 年

    法学学士

    4200(元/年)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养老服务管理

    4 年

    管理学学士

    4200(元/年)

    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应用心理学

    4 年

    教育学学士

    4200(元/年)

    数字媒体技术

    4 年

    工学学士

    4600(元/年)

    金融学

    4 年

    经济学学士

    4200(元/年)

    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

    4 年

    文学学士

    4200(元/年)

    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4 年

    艺术学学士

    9000(元/年)

    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服装表演)

    4 年

    艺术学学士

    10000(元/年)

    学校将根据住宿条件的不同,按照北京市相应标准收取住宿费用。


    四、录取分数统计

    本一批·女性学

    艺术类(统考)•录取分数统计

    专业

    地区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最低分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最高分

    服装与服饰设计

    北京

    478

    483.13

    497

    479

    480.5

    482

    492

    495.25

    502

    河北

    550.75

    553.79

    557.675

    546.988

    548.07

    550

    545

    554.25

    575

    山西

    608.8

    611.93

    615.2

    592.6

    601.2

    613.4

    568.67

    572.6

    579.66

    内蒙古

    632

    647.75

    669

    436

    441.25

    450

    680

    685.71

    695

    黑龙江

    --

    --

    --

    --

    --

    --

    487

    489.5

    493

    浙江

    546

    547.25

    549

    539

    542

    544

     

     

     

    山东

    552.2

    560.53

    571.1

    546.8

    547.55

    549.45

    551.7

    557.81

    569.23

    河南

    641

    671.6

    692

    689

    697.5

    715

    680

    698.57

    729

    湖南

    296.4

    297.63

    299.3

    293.4

    294.82

    298.2

    295

    296.33

    298

    广东

    504

    506.4

    510

    501

    503.4

    506

     

     

     

    四川

    250

    252

    253

    252

    253.86

    256

    252

    253.33

    255

    陕西

    --

    --

    --

    --

    --

    --

    233

    239

    262

    视觉传达设计

    北京

    480

    481.5

    484

    482

    484.5

    490

    490

    491.75

    493

    河北

    551.725

    553.69

    556.825

    548.725

    557.15

    563.45

    542

    552

    565

    山西

    618.2

    625.9

    633.6

    613.6

    616.9

    620.2

    571.34

    583.4

    609

    浙江

    550

    550.5

    551

    544

    547

    550

    545

    549.4

    553

    山东

    558.2

    561.01

    565.85

    551.95

    556.01

    564.1

    551.6

    564.2

    578.63

    河南

    666

    682.2

    712

    658

    676.25

    703

    724

    737.33

    755

    湖南

    299.5

    300.43

    301.5

    294.7

    297.53

    299.1

    296

    297.33

    298

    广东

    509

    515.5

    522

    507

    509.67

    513

    492

    494.67

    498

    四川

    253

    253.67

    254

    254

    257

    259

    --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河北

    527

    532.8

    542.875

    --

    --

    --

    --

    --

    --

    山西

    464.72

    483.77

    513.07

    --

    --

    --

    --

    --

    --

    黑龙江

    342

    345.8

    348

    --

    --

    --

    --

    --

    --

    浙江

    570

    574.25

    581

    --

    --

    --

    --

    --

    --

    安徽

    667

    672.5

    678

    --

    --

    --

    --

    --

    --

    山东

    714.8

    721.05

    727.16

    --

    --

    --

    --

    --

    --

    河南

    813

    825.4

    855

    --

    --

    --

    --

    --

    --

    湖南

    743

    746

    748

    --

    --

    --

    --

    --

    --

    广东

    541

    545.8

    549

    --

    --

    --

    --

    --

    --

    重庆

    225

    227

    229

    --

    --

    --

    --

    --

    --

    四川

    245

    250.5

    256

    --

    --

    --

    --

    --

    --

    表演(服装表演)

    河北

    543.9

    545.03

    547.05

    481.5

    493.2

    519.6

    --

    --

    --

    浙江

    533

    540.75

    548

    524

    536.25

    547

    --

    --

    --

    福建

    542.05

    552.39

    568.95

    588.65

    599.91

    610.9

    --

    --

    --

    山东

    498.2

    519.28

    558.2

    191.12

    202.22

    226.28

    --

    --

    --

    湖北

    246.42

    247.47

    248.48

    244.9

    248

    252.74

    --

    --

    --

    湖南

    300.7

    303.64

    307.2

    296.5

    300.92

    308.2

    --

    --

    --

    本科批·2022 年录取分数统计

    省份

    各省录取控制分数线

    我校录取分数

    本科线

    文史(历史)

    理工(物理)

    文史(历史)

    理工(物理)

    最低分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最高分

    河北

    443

    430

    544

    549

    567

    526

    533

    545

    山西

    450

    417

    504

    510

    523

    477

    485

    496

    内蒙古

    366

    --

    449

    473

    509

    --

    --

    --

    黑龙江

    365

    --

    462

    466

    476

    --

    --

    --

    安徽

    480

    435

    521

    526

    538

    488

    492

    512

    福建

    468

     

    522

    528

    540

    --

    --

    --

    江西

    472

    440

    530

    535

    547

    504

    508

    518

    河南

    445

    405

    525

    529

    546

    508

    513

    529

    湖北

    --

    409

    --

    --

    --

    496

    508

    556

    湖南

    451

    414

    523

    529

    541

    494

    505

    529

    广东

    437

    --

    513

    518

    530

    --

    --

    --

    广西

    421

    343

    492

    520

    535

    408

    458

    478

    重庆

    415

    411

    509

    517

    525

    492

    500

    510

    四川

    466

    426

    538

    541

    545

    506

    514

    544

    贵州

    471

    360

    536

    545

    562

    441

    450

    472

    云南

    505

    430

    573

    582

    606

    552

    561

    569

    陕西

    400

    344

    480

    490

    515

    462

    478

    499

    甘肃

    425

    345

    475

    483

    505

    413

    435

    455

    新疆

    334

    290

    418

    433

    451

    382

    390

    400

     

    2022年综合改革省份(3+3)录取分数统计

    省份

    层次:本科

    控制线

    最低分

    平均分

    最高分

    北京

    425

    501

    511

    520

    北京(提前批)

    425

    491

    503

    531

    上海

    400

    435

    443

    465

    浙江

    497

    561

    579

    589

    山东

    437

    524

    536

    552

    注:各省(区、市)分专业录取成绩详见我校招生信息网。


    本科批·2021 年录取分数统计

    省份

    各省录取控制分数线

    我校录取分数

    本科线

    文史(历史)

    理工(物理)

    文史(历史)

    理工(物理)

    最低分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最高分

    河北

    454

    412

    543

    550

    568

    524

    534

    544

    山西

    458

    410

    522

    533

    545

    486

    493

    516

    内蒙古

    392

    --

    480

    497

    514

    --

    --

    --

    黑龙江

    354

    --

    466

    472

    489

    --

    --

    --

    安徽

    519

    415

    555

    558

    564

    486

    490

    499

    福建

    467

    --

    529

    536

    557

    --

    --

    --

    江西

    496

    443

    564

    566

    575

    510

    517

    525

    河南

    466

    400

    556

    559

    567

    519

    522

    527

    湖北

    --

    397

    --

    --

    --

    508

    511

    514

    湖南

    466

    434

    541

    552

    565

    520

    538

    557

    广东

    448

    --

    517

    523

    536

    --

    --

    --

    广西

    413

    348

    515

    521

    539

    456

    465

    481

    重庆

    456

    446

    540

    546

    561

    531

    534

    545

    四川

    474

    430

    539

    541

    546

    515

    520

    535

    贵州

    479

    367

    542

    547

    554

    436

    445

    455

    云南

    500

    --

    559

    563

    574

    --

    --

    --

    陕西

    406

    --

    495

    511

    580

    --

    --

    --

    甘肃

    432

    336

    494

    497

    500

    433

    440

    465

    新疆

    350

    302

    453

    460

    476

    376

    397

    416

     

    2021年综合改革省份(3+3)录取分数统计

    省份

    层次:本科

    控制线

    最低分

    平均分

    最高分

    北京

    400

    485

    504

    522

    北京(提前批)

    400

    478

    492

    521

    上海

    400

    440

    449

    482

    浙江

    495

    563

    573

    585

    山东

    444

    525

    535

    555

    注:各省(区、市)分专业录取成绩详见我校招生信息网。

    本科批·2020 年录取分数统计

    省份

    各省录取控制分数线

    我校录取分数

    本科线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最低分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最高分

    河北

    465

    415

    554

    558.2

    574

    547

    557.2

    606

    山西

    469

    449

    533

    537

    550

    518

    526.1

    537

    内蒙古

    437

    --

    493

    529.5

    573

    --

    --

    --

    安徽

    499

    435

    540

    546.6

    569

    511

    520.3

    574

    福建

    465

    --

    531

    543.5

    564

    --

    --

    --

    江西

    488

    463

    548

    551.6

    562

    530

    535.1

    549

    河南

    465

    418

    557

    559.5

    570

    546

    549.2

    554

    湖北

    --

    395

    --

    --

    --

    460

    504

    514

    湖南

    526

    464

    551

    559.4

    589

    502

    515.7

    572

    广东

    --

    410

    --

    --

    --

    495

    506.4

    520

    广西

    381

    353

    474

    483.6

    492

    417

    459.6

    486

    重庆

    443

    411

    527

    534

    550

    489

    494.6

    504

    四川

    459

    443

    507

    530.7

    551

    522

    532.1

    588

    贵州

    463

    384

    531

    542.5

    562

    463

    472.9

    495

    云南

    480

    440

    543

    563.6

    589

    554

    561

    568

    陕西

    405

    350

    529

    531

    534

    462

    476.5

    512

    甘肃

    439

    372

    517

    525.1

    550

    453

    460.6

    475

    新疆

    370

    317

    433

    470.8

    483

    412

    420.4

    445

     

    2020 年综合改革省份录取分数统计

    省份

    层次:本科

    最低分

    平均分

    最高分

    北京

    505

    519

    537

    北京(提前批)

    493

    504

    540

    上海

    432

    441

    481

    浙江

    565

    575

    592

    山东

    539

    551

    573

    注:各省(区、市)分专业录取成绩详见我校招生信息网。



    五、本科招生专业简介

    妇女发展学院招生专业简介
    女性学·本科一批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和性别平等意识、公益意识,政策视野宽广、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指导下的女性学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国内外妇女发展状况以及与妇女有关的法律政策,掌握社会研究方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具备从性别视角分析社会、服务社会与管理社会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运用女性学专业知识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从事服务管理、教育科研、新闻传播、互联网运营等工作。
    专业特色
    女性学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的妇女运动系,2001年首创国内第一个女性学本科专业,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9年获批北京市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践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能够从社会性别视角推动两性平等与中国妇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服务学校特色人才培养、为妇女发展有关决策部门提供智库支持的平台;是引领国内女性学学科与专业建设、向国际社会展示妇女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女性学与国务院妇儿工委、全国妇联、北京市妇联等保持长期密切合作关系,承担了多项与妇女发展有关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在妇女理论研究、性别与公共政策、性别平等教育以及女性学学科建设、家庭学科建设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具有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人类学、经济学、人口学的学术训练背景,主讲的《女性与发展》是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女性学导论》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和“优质本科教材课件”,课程主讲教师被认定为“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女性学导论》课程育人团队是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妇女发展政策》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编的《女性学导论》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教师参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专家意见稿)起草工作,参与北京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十二五、十三五评估等工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核心课程
    社会学概论、女性心理学、女性学概论、中国妇女史、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方法、管理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世界思想史、妇女人权、妇女工作、全球化性别与发展、性别、人口与健康、女性学研究方法、女性领导力、性别前沿问题研究、性别与公共政策、专业文献选读、社会服务组织理论与实践、项目管理与评估。
    就业方向
    女性学专业毕业生可在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教育行业、社区及国际组织,从事妇女工作、性别与发展的研究与实际推动、性别与政策分析、性别与文化传播、妇女发展教学与管理等相关工作。
     

     

     

     

     

     

     

    社会工作学院招生专业简介
    社会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性别平等意识、公益意识,秉持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遵守专业伦理,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素质,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拥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社区、社会组织,从事妇女、儿童、家庭相关的专业性工作,提供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管理的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的社会工作专业之一,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与研究,已形成完备的以学生为本、注重社会性别视角和全过程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实务能力、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爱心有能力的社会亟需社会服务与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
    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类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伦理、社会研究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专业特色与实务类课程: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妇女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社区治理与服务、医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同时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达到了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合会要求的800小时标准。
    就业方向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能够在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社区、学校、医院、公司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行政管理、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心理辅导、社区发展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擅长为妇女、儿童及家庭的需求提供专业服务,以及服务项目策划与实施。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深圳、成都等地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中,我们的毕业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在同类高校中享有很好的声誉。
     
    社会工作教师队伍

    社会学
    培养目标
    社会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关怀和公益意识、秉持性别平等意识和“四自”精神,具有扎实的社会学专业基础知识,能够掌握社会学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在政府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从事相关的社会调查、研究与服务工作的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
    专业特色
    社会学专业初步形成“以性别平等意识为基本理念,以性别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学教学与研究为核心内容,以性别和家庭为特色,以实践调查、政策研讨、社会服务和校企结合为基本形式,以提升学生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的专业特色。培养兼具性别平等意识和专业能力的社会学应用型人才,以增强未来参与社会的竞争力。
    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特色类课程。
    专业基础类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人类学概论、社会心理学、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数据分析技术、质性研究方法、社会政策、专业英语、社会流动与分层、组织社会学。
    专业特色类课程:性别社会学、家庭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实践、性社会学、女性与职业发展、当代婚姻与家庭、家庭政策、老年、儿童与家庭、家庭与消费。
    就业方向
    社会学专业就业领域广泛。可在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调查机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新闻媒体等部门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市场调查、社会政策分析、需求与服务评估等方面工作。


    社会学同学参观国家博物馆
    法学院招生专业简介

    法学
    培养目标
    法学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坚持“厚基础、突特色、重应用”,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和性别平等理念,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法律实务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与法学研究能力,能够服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与家庭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女性法治人才。
    专业特色及核心课程
    法学专业一直秉持特色发展理念,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家庭法、社会法等领域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妇女法、婚姻家庭法等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婚姻家庭继承法》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社会性别与法律教程》教材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法学院系统开设了教育部统一规划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中国法律史、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公法、法律职业伦理、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国际私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结合办学特色、专业优势以及人才培养定位,开设妇女法、婚姻家庭法、社会性别与法律、妇女劳动权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家庭财富管理法律实务等11门特色课程,以及模拟法庭、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案例研习类等实训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师资队伍
    法学院拥有一支政治素质硬、师德好、学历高、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2人,9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教师中有国家督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教学名师等。法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和实务导师,参与学生培养工作。多年来,法学院教师深度参与了《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3名教师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2年“妇女权益保障与法律相关课程虚拟教研室”获评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就业去向
    我院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司法机关、政府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单位或机构从事法律实务及相关工作,也可以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或研究机构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管理学院招生专业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四自”精神、国际视野,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工具、基本技能与定量分析方法,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的知性高雅的复合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21年被评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新时代(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业态)和新人力(突出该专业培养的时代性)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具有数字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领导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数据分析模块、女性领导力和女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课程建设,多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该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拥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博士比例达80%,40%的专任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目前该专业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科研方面,在女性高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及其开发利用领域、女性就业与创业领域、数字经济领域开展多项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中倡导项目式、体验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构建了全过程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有多项模拟仿真实验项目,有系统完善的实验实训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多家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猎头公司等。该专业学生在历届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
    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人资源管理概论、劳动经济学、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沟通等。
    专业方向课程包括三个重点模块:
    人力资源管理专项技能提升模块:包括工作分析、数字化组织设计与发展、人员素质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概论、培训与开发、管理技能开发等。
    女性领导力提升模块包括:女性领导力和个性发展、女性职业生涯管理、女性创业学、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平等、领导科学、团队管理等。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模块包括:大数据分析基础、大数据挖掘、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E-HR(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SPSS统计软件应用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甄选、 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数据分析与处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政策分析以及行业研究等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学生考取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的研究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生获奖

    会计学
    培养目标
    会计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四自”精神,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与财经纪律,通晓会计准则和国内外会计惯例,熟悉会计工作流程,具有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专业核心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知性高雅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会计学专业是我校最早招生本科生的专业之一,也是校级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知识建构和多样化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紧跟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与会计学专业的发展前沿,课程模块合理丰富,主次明确,夯实专业核心课程,凸显专业培养的内涵,新旧兼顾、理实结合。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着力打造了一套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课程模拟实验、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创新实践等主要环节,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助力学生能够较快适应社会需求。
    核心课程
    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会计学原理及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及模拟实验、成本会计及模拟实验、管理会计及模拟实验、财务管理、审计学及模拟实验、税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excel与会计信息处理、金融学、统计学及软件应用、会计职业道德、金融企业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会计审计专业英语和智能会计等。
    就业方向
    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税务等相关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同学考取其他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或留学美英澳等境外高校继续深造。
     
    财务会计软件实训

     
    会计模拟实验
     
    会计专业学生考研分享交流会

    养老服务管理
    培养目标
    为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满足社会对养老服务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大需求,经教育部批准,中华女子学院于2020年开始招收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是北京地区首家开设本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我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管理和社会保障、养老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熟悉国家有关养老的方针、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掌握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并掌握养老服务管理、老年照护、老年康复与健康管理、老年心理和营养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具备从事养老项目运行、养老机构综合管理、养老规划指导、养老产品开发与销售等工作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本专业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大量的实习、实践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视野,且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高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胜任养老服务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我校是养老管理领域的先行者。在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处于老龄化不断加深的阶段,高校培养服务于老年人群的现代社会管理人才十分重要。中华女子学院作为全国妇联主管的中央部属高校,始终立足服务妇女儿童发展、服务家庭建设的办学理念,积极回应社会需要。成为北京市首家获批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得益于我校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扎实的专业基础及有与企业的良好合作。我校早在2011年就开设了专科层次的社区健康管理与服务专业,2018年学校组建养老管理服务研究团队,组织多学科教师围绕老年学领域开展研究和专业建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社区养老服务医养护一体化路径研究》等。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立足管理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采用导师制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与北京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学生拥有大量的实习实践机会。
    核心课程
    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养老服务与管理概论、老年心理学、老年学概论、管理沟通、养老机构运行与管理、老年政策与法规、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老年临床照护、老年常见病预防与护理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直接就业或继续深造。毕业生主要去往与养老专业及民政、卫生等领域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和科研部门工作,也可在养老机构、养老企业及其它相关机构从事养老机构管理、养老项目运行、个人养老规划指导、养老产品开发与销售等领域工作。

     
    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教师访问养老机构

    金融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四自”精神、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一定的金融科技素养、能够适应金融科技时代背景下金融行业环境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具有金融赋能女性发展的相关知识,具备较强的家庭理财规划与财富管理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能够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从事家庭理财规划与财富管理、证券分析、金融综合营销、投融资等工作,或在政府部门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及经济相关工作的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
    专业特色
    以培养学生基本的金融科技素养,掌握一定的金融赋能女性发展的相关知识,充分了解金融科技理论发展和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理论前沿知识,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实务操作能力,具备较好的家庭理财规划与财富管理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以及一定的金融综合营销能力为办学特色。
    多年来,金融学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积极开展与金融机构、校外企业的合作。先后与中国民生银行运营管理部北京中心、中国银行北京亚运村支行、中信建设期货有限公司北京营业部、泰康保险集团北京分公司、民生人寿保险股份公司北京分公司、大童保险经纪公司等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期货、投资、理财咨询类的多家金融机构或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在学生实践、实习和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密切合作,加强了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核心课程
    主要开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金融科技概论、国际金融、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家庭理财规划原理等课程。
    就业方向
    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从事家庭理财规划与财富管理、证券分析、金融综合营销、投融资等工作,或在政府部门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及经济相关工作;部分毕业生通过考研和出国留学继续深造或考取公务员、社区工作者或进入国企及其他性质企事业单位工作。
     
    金融学专业学子开展多种渠道实习实践活动
     
    面向金融学生开展实操课程

     

    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招生专业简介

    学前教育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具有高尚师德、优良素质、扎实的保教理论知识、良好的保教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具有反思意识、可持续发展潜力,能够在各类学前教育专业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等相关工作的知性高雅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专业已开办三十多年,学科基础扎实,专业发展成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能力、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统整性实践教学体系为办学特色,是国家级和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优势专业和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为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构之一,招收学前教育专业硕士,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以专业素质为核心,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服务面向宽的高素质、专业化学前教育专门人才。在基本理论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为满足0-6岁儿童、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服务面向,在课程体系中打造了0-3岁儿童教养、学前融合教育、学前艺术教育、家庭教育服务的特色课程群。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核心课程
    教师职业道德、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游戏、各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数学、美术、音乐)教育与活动指导、中外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幼儿园班级管理、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解读。
    就业方向
    幼儿园教师、幼教机构专业从业人员、学前教育相关领域工作者。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组建的“红帆”合唱团,该合唱团曾获得过国际合唱比赛金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新年文艺汇演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绘画作品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照

    应用心理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系统掌握应用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及国际视野,能够在女性、儿童和家庭等相关领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
    专业特色
    以儿童成长与家庭背景中的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指导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全面的知识建构和多样化能力的养成,尤其注重课堂知识与专业技能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促使学生深入探知认知自我和社会,助力学生发展成为既具有扎实的应用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又具有较强的心理学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并掌握较丰富的心理咨询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够胜任相关领域的实践性和研究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同学们在箱庭疗法实验室上课
    核心课程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及实验、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基础、变态心理学、SPSS 软件应用、人格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女性心理学。
    就业方向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部分学生在国内高校考研深造或出国留学。
     
    心理学专业学生前往参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心理学专业学生参访社区儿童阅读中心,了解儿童早期阅读心理

    家庭教育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公益意识、创新精神,具有以提升儿童和家庭福祉为本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尊重与关怀不同类型的家庭,具备扎实的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熟悉家庭教育政策法规,能够在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家长学校、媒体和社会机构等从事家庭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家庭教育专业是我国首次开设的本科专业,契合我校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的基本办学定位和主责主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本专业关注学生全面的知识建构、跨学科视野的养成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理论学习、岗位见习、体验实习和专业实习“四习一体”的实践模式。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够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家庭教育管理、指导与服务的实践能力。作为社会亟需、国家重视、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领域,未来就业前景清晰。
    核心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社会学、家庭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家庭教育政策与法规、家庭教育指导实务、家庭教育思想史、家庭社会工作、教育研究方法。
    就业方向
    家庭教育工作管理机构(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联等部门)、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含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等)、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媒体、家庭教育服务与培训机构等。
     

     

     
    家庭教育专业专家讲座

     
     
    家庭咨询实训室


    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招生专业简介
    数字媒体技术
    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和较高综合文化素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交互媒体设计与开发、媒体数据智能处理实践能力,能够在互联网及数字媒体行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数字媒体交互设计与开发、媒体数据处理与分析、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创作、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前身为2004年以来的数字媒体技术方向,2018年首次以专业招生。该专业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相融合,体现了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交叉特色,实现了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践周学年设计、小学期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架构的点、线、面、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多家知名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人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开辟了多个实习实践基地
    核心课程
    学科专业核心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原理、数字媒体技术概论、计算机图形学、前端设计与制作、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处理。
    交互媒体设计与开发方向核心课程:计算机艺术设计、前端开发技术、服务器开发技术、交互设计、前端图形学实用技术、交互式智能开发框架、三维建模基础、Unity开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媒体数据智能处理方向核心课程:Python程序设计、数据采集与预处理、Python数据分析、NOSQL数据库、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深度学习技术、数据智能处理技术。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从事互联网前端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可视化、数字内容制作、网站设计、交互媒体开发、新媒体运营、游戏设计与制作、数字产品运营等领域工作,可就职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数据分析与决策公司、新媒体产品研发公司、新媒体服务业、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
     
    数字媒体学生参赛获奖


    国际教育学院招生专业简介
    汉语国际教育
    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全国妇联对妇女儿童家庭建设的优势,旨在培养五育融合,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具备扎实国际中文教育知识,能够胜任国内外各类学校及新闻出版机构、文化管理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从事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播交流工作,能讲好中国故事、知性高雅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能从事青少年中文教育的应用型女性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成立于2009年。同年获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单位。2013年,完成北京市共建教改项目并创建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培养模式。同年成为国家汉办志愿者项目选派单位,先后派出60余位志愿者。2016年,为商务部首届“女性领导力与社会发展”专业硕士开设汉语课程。2017年,为学校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承接女性官员汉语培训。2020-2023年,软科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14。2021年,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目前在女性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中小学和国际学校语文教师、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宣传人才,以及女大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就业等领域展开多项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系统完善、配置精良的实训实验室,倡导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专业建设、师资实训和教学改革,获得多项国家级、教育部、国家民委、北京市和妇女研究会等科研项目,发表核心论文多篇,出版著作多部。聘请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讲习专家,有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多位教学名师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并能服务于全国妇联、北京市妇联和商务部等单位,积极开展性别平等活动、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和交流,教学的留学生受到彭丽媛教授的接见和肯定,为促进国际妇女的友好交流和合作、为我校“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尽力。
    核心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语言教学法、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写作。
    就业方向
    该专业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国家汉办东南亚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成员,学生经国家汉办公派赴东南亚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公立和国际学校担任汉语教师;在国内外各类中小学、国际学校,以及新闻出版机构、文化管理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中国语文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

     
    经国家汉办公派至外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掠影
     
    汉教师生教学留学生中华才艺
    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招生专业简介

    网络与新媒体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性别平等文化的“三传播”女性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以人民为中心,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四自精神、男女平等意识与社会服务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现代传媒人视野和职业伦理素养,熟悉新闻传播政策法规,熟练掌握计算机数字应用技术、网络传播与网络信息采编、新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网络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各类新媒体,包括各类门户网站、互联网公司等新媒体,以及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和政府信息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网络传播行业和部门。  
    专业特色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对新闻传播行业及整个社会的巨大推动,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女院本专业于2018年首次招生,现有学生116人。专业教学团队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院校的多名博士组成。其中,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刘利群教授,是网新专业学术带头人。也是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指委委员。2020年10月1号,刘利群教授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在中央电视台为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同步解读。以刘利群教授牵头的《媒介与女性》课程为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立项重点项目,旨在创新女性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媒介与女性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
    新闻教育创新方面,重视特色教学,本专业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开设“媒介与女性”、“性别传播学”等特色课程,举办“媒介与女性”教席论坛和新媒体国际短片节“女性主题”竞赛单元,在性别传播和国际传播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重视实践教学,大二实践周,网新专业组织新生前往延安等红色实习基地,耳濡目染红色文化的真谛;大三实践周,组织同学们深入新媒体大厂,感受和接触新媒体平台前沿。重视学生科学意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成立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妇女科技传播工作委员会,搭建妇女发展与科技传播之间的桥梁;开设新媒体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勤学苦练,围绕“妇女、家庭、儿童”的主责主业,勇于创新。2021年有多部学生作品荣获“党旗下的故事短视频大赛暨第六届中国梦•青年影像盛典”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核心课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思想、新闻传播大讲堂、媒介与女性、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伦理与法规、传媒经济、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数字营销、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网页设计与制作、信息可视化、融合新闻作品创作、数字纪录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就业方向有科学研究、新媒体产品策划设计与运营、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短视频制作与运营等。本专业毕业生拥有非常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主要面向各类新媒体(如新媒体运营、网络新闻编辑、互联网公司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如电视台、报社等)和政府信息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网络传播部门。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在老舍茶馆拍摄制作《京茶》记录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拍摄制作《追梦人——刘岩》,用文字、影像全方位讲述真实的故事。

     

     

     

     

    服装与服饰设计
    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北京,发挥国际化大都市时尚设计优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符合新时代时尚行业发展需求,兼具全球视野和“中国创造”使命感的应用型、复合型设计人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审美素养,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沟通表达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时尚及相关行业发挥作用的创新设计人才。
    专业特色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作为教育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全面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将科技与艺术、文化与传承、时尚与健康、可持续与包容的学科交叉的设计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强化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在基础培养阶段的广度和专业培养阶段的深度。在专业教学上通过品牌女装设计、功能型服装设计和产品开发三个项目课程,递进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更好地与行业设计开发模式对接。本专业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企业研发的紧密合作,构建以优秀教学名师引领,国际化专业教师与行业导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教学的育人机制。作为国内首个开设《功能性服装设计》项目课程的专业,承担与参与奥运会国家重大任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的毕业设计专场发布会屡获佳绩,打造特色亮点及专业品牌。在全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中,教育教学优势显著,以北京市优质课程为基础,通过创新融合智能新技术,实现教育质量新高度。
    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服装设计原理、中外服装发展史、效果图表现、人体动态与结构研究、服装材料基础、服装材料应用与再造等。
    专业核心课程:
    品牌女装设计项目(品牌女装设计与策划、女装结构与工艺、立体造型变化、配饰与装饰设计、设计软件CAD)
    功能性服装设计项目(功能性服装设计、功能性服装材料研究、功能性服装结构与工艺、配饰与辅料设计、服装三维CAD技术)
    产品开发项目(产品开发与策划、时尚传播、消费心理与行为调查)
    就业方向 
    能够在服装及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涉及户外、运动、女装、男装、内衣、童装、礼服、配饰、特种服装等多个门类,从事服装设计策划与开发、服装生产技术及管理、时尚创意设计、文化创新与设计、服装服饰品及纺织品设计、服装纸样与工艺设计、市场营销与推广、形象设计、新媒体时尚传媒、服装教育与管理等相关行业工作。
    服装与服饰设计一流本科专业建立
     
    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北京,发挥国际化大都市的设计前沿地域优势,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家视觉设计行业发展需求的,兼具全球化视野和“中国创造”使命感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艺术审美修养,掌握创新思维与沟通表达能力,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能够在文化出版与传媒、儿童美育教育、互联网、品牌设计、女性发展等领域的视觉设计方向发挥作用的设计创新人才。
    专业特色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全面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将科技与艺术、文化与传承、可持续与包容的学科交叉的设计理念融入培养环节,设置学科素养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性课程,有目的、分阶段地强化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在基础阶段的广度和专业培养阶段的深度,以提升毕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在未来设计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在新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围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点,使学生通过对视觉传达儿童与家庭、视觉传达传统文化创新、视觉传达女性发展三个核心课程模块的递进式学习,掌握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在专业教学中将课程实践与儿童发展、家庭美育、女性发展、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内容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教学课程,其中包括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学生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与北京市级奖项。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互动交流
    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图形设计概念及表达、数字图像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器物手绘、绘本赏析。
    专业核心课程:
    视觉传达儿童与家庭模块(绘本设计、儿童心理发展、书籍设计、印刷材料与工艺、视听传媒1-音视频基础)
    视觉传达传统文化创新模块(信息可视化设计、移动媒体交互设计、移动媒体视觉设计、视听传媒2-影像制作、数字媒体整合设计)
    视觉传达女性发展模块(品牌设计、她经济下的营销策略分析、包装设计、动态图形设计、广告创意与策略)
    综合设计模块(环境图形设计、前端体验设计、综合设计方法、艺术设计文本写作)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文化传播与出版、互联网行业、品牌设计、儿童美育教育、广告传播、影视公司等机构和领域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技术、策划、管理、教学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作品展览
     

    表演(服装表演)
    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北京,发挥北京文化中心以及国际化大都市时尚前沿的地域优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围绕女院特色以推动时尚创意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为抓手,顺应首都经济圈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需求,针对女院表演专业(服装表演)在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服装表演专业具备的实用性、审美性、时尚性、开放性及独特性等特征,培养具有中华女子学院特色的新媒体时代应用型人才。

    表演(服装表演)专业学子获奖及T台风采

    专业特色
    围绕服装表演专业特点,将服装表演与时尚传播有机融合,从整个时尚产业链入手,使学生通过对服装展示、时尚传播和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学习,具备服装表演、时尚编导与策划,以及时尚传播与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特别注重在新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打造学生新媒体的制作与传播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以及参加各类国际国内模特大赛,增加校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外实践管理制度,规范校外活动的审批规则,推荐校外实践与展示的机会,出色完成北京冬奥、冬残奥会颁奖礼仪以及各国运动员引领员,参加全国大学生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等二十余场走秀以及中东欧春晚等各类国内外大型活动。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服装模特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全国职业模特大赛十强、龙腾精英模特大赛全国总决赛十佳、首届E时代英模中国超模大赛季军、第二届新世代超级模特大赛十佳及单向奖、亚洲小姐总决赛10强等诸多殊荣。随着课程的学习渐进,学生可自行考取:服装表演教师资格证书、职业形象管理资格证书、演出经纪人证等相关资格证书。
    核心课程
    形成“模块化和进阶式”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以当代时尚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融合表演展示、时尚传播、策划管理、设计美学等诸多学科知识,既考虑了国内在时尚产业与时尚传播方面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同时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方向,体现表演专业所具有的跨学科专业特色。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涉及表演展示、策划管理、时尚传播、设计美学四大模块,课程主要包括:服装表演基础、镜前造型、T台展示艺术、舞蹈基础、戏剧影视表演基础、形体训练、专业礼仪、音乐基础、美容与化妆、舞台妆面与发型;时尚传播与新媒体运营、时尚编导与组织策划、文化经纪人管理、节目主持、时尚摄影、时尚专题策划、时尚买手、中外时尚史、视频拍摄与剪辑;传统服饰设计、零售美学与搭配、职业形象管理、版式设计、整体造型设计等。
     
    表演(服装表演)学子作为冬残奥会引导员

    就业方向
    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除了成为业界高素质职业模特或演职人员,也可从事时尚策划编导、模特经纪人机构高层管理、专业院校或培训机构表演教学及管理,文化经纪人管理,时尚传媒行业策划编辑、时尚媒体节目主持,以及新媒体时尚传播,服装服饰行业的时尚买手、时尚主播等时尚品牌策划运营和推广传播等职业。
     
    表演(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屡获大奖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东路 1 号邮编:100101
    招生咨询电话:010-84659299、84659611
    招生网址:https://zhaosheng.cwu.edu.cn
    乘车路线:13、386、450、538、569、905、928 路
    育慧东路下车即到

     


    招生工作办公室
    2023年6月1日


    招生章程

    2023年 : 中华女子学院 2023年普通类本科报考指南

    2021年 : 中华女子学院2023年本科招生章程

    流金歲月 「 我的大學 - 我的萬水千山 」

    我的大學 - 我的萬水千山

    「 历年招生信息汇总 」

    「 高考指南-历年招生资讯 」

    2024年8月25日

    「 大學文化-标识系統 」

    2024年8月25日

    「 校史校志-历史沿革 」

    2024年8月23日

    「 畢業季-青春 · 不散场 」

    2024年9月1日

    「 流金歲月-灼灼芳华 」

    2024年8月31日

    「 最美印記-我的大学 」

    2024年9月1日

    「 最美校园-不负韶华 」

    2024年8月24日

    院系(教学机构)设置 ( 2024 )

    2024年8月24日

    招生专业学科 一览表( 2024 )

    2024年8月20日

    各专业学费 / 住宿费标准( 2024 )

    2024年8月20日

    奖学金 / 助学金政策( 2024 )

    2021年6月12日

    2021年招生简章( 图文版 )

    2021年6月1日

    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

    2024年8月31日

    2024年分省招生录取情况汇总表

    2024年6月14日

    2024年 省內 / 省外 招生计划

    2024年6月12日

    2024年招生简章( 图文版 )

    2024年6月10日

    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

    2024年6月2日

    2023年分省招生录取分数线

    2023年6月18日

    2023年 省內 / 省外 招生计划

    2023年6月12日

    2023年招生简章( 图文版 )

    2023年6月1日

    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

    2023年6月11日

    2022年分省招生录取分数线

    2022年6月12日

    2022年招生简章( 图文版 )

    2022年6月18日

    2022年 省內 / 省外 招生计划

    2022年6月1日

    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

    2022年6月14日

    2021年招生录取情况汇总表

    2021年6月18日

    2021年 省內/ 省外 招生计划

    声明(反馈邮箱)
    本页引用了院校官网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反馈邮箱: School@ChinaNet.com.cn
    中华女子学院-标识(校名、校徽)


    招生公告 · 招生简章 · 招生计划

    大学志 * 整理招生信息 *

    中华女子学院-校园风光
    我的大學 流金歲月
    院校全部招生资讯
    大学志

    高考招生 · 官网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

    •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 中国教育考试网

    •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 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 内地(祖国大陆)高校
      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

    吾心 · 吾志

    大学志 - 大學招生资讯服务平台
    中書院 - 子午書院 - InTimeChina.com

    文化 · 教育

    童謠里(TongYaoLi)文化教育機構 - 专注于为0-18岁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包括高端幼儿园和特殊儿童在内的优质教育服务。
    澤路 - 经山历海(泽路) - ChinaMay.com

    关注 · 支持

    子午書院 - 十年苦讀,經春歷夏又秋冬,肆季輪回,初心使然,奔赴山海,不負韶華!
    大学志(大學招生资讯服务平台) ChinaSchool.com.cn
    微信:139 1066 9902

    大學 · 公告 · 資訊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南
    • 湖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港澳
    • 台灣
    • 双一流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 建设学科(465个)

    • 强基计划(36所)

    • 全国招生资讯

    • 奔赴山海,不負韶華 中國最美大學

    • 双高计划

    •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56所)

    •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141所)

    • 高职专科院校(1486所)

    • 年 高职单招(提前招 / 五年一贯制 )招生信息

    • 985 / 211

    • 985高校(39所)

    • 211高校 / 学科建设(116所)

    • 年高考分数线

    • 年全国省市区大學院校 招生公告 招生章程 招生简章 招生计划 录取分数 招生指南

    • 年內地(祖國大陸)高校面向港澳臺招生資訊

    • 年全国各省市区 / 高考查分 / 录取查询

    • 艺术类(归类为艺术性质)院校(104所)

    • 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

    大学志
    上銀科技
    大学志

    chinaschool.com.cn

    新高考

    newgaokao.cn

    港澳台聯考

    newsgaokao.com

    童謠里

    china-room.com

    吾心志

    zhichina.com

    志愿填报

    School.Run

    華晴

    timechinese.com.cn

    銀驍

    s-yin.com

    澤路

    chinamay.com

    中書院 · 吾心

    CollegeBook.com.cn

    鄉集

    hometownsky.com

    子午書院

    chinabook.com.cn

    新 · 時代

    newtimes.com.cn

    新 · 資訊

    newsnews.com.cn

    子午光年

    intimechina.com

    經山曆海

    经山历海(泽路)

    • 高考季
    • 流金歲月 - 我的大學
    • 泽路 - 智选大學
    • 国际教育
    • 移动客戶端
    • 关于我们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外宣与合作服务 · 大學院校宣传及招生信息发布服务
    • 联系我们

    © 大学志®及/或其关联公司及特许人 版权所有

    • 投诉邮箱:news@ChinaNet.com.cn
    • 京ICP备2021015166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316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3165号
    • 运维主体:上銀科技 ·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