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學文化
校名 校标 校訓 校徽 校旗 校歌
发布日期:2025年8月6日

大學文化形成了特定的校园精神,代表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校名题写、校訓、校徽、校旗、校歌、校史等成为大学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具有丰富的意义象征性诠释了大学的特有的历史,理念,追求,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校标、校徽、校训、校歌,既是学校的文化精神,也是学校的风骨、理念和追求,更是莘莘学子的精神归属!无论是校标、校徽精神还是校训、校歌内涵,都是浸润在每一个学子血液里的精神气质,它滋养、砥砺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不断追梦、圆梦。做璀璨星光,我们必将一直努力......
【核心理念】
实·化
阐释:
“实”,字眼平实,内蕴丰富内涵。本义是充满,真、真诚,植物结的果,富足,也有实际、实践、实干、崇实、务实、扎实、踏实的含义。“实,满也,塞也。”(《小尔雅》)“实,荣也。”(《墨子经上》)“实,诚也。”(《广雅》) “实”,引导学校全员:一是做人要实,能切实做到踏实、忠实、朴实、诚实、真诚;二是为学要实,要力求充实、盈实、能掌握真才实学;三是做事要实,要坚定不移地务实、笃实、实干;四是创业实,激励人人都能做实务、真实干、创实业、求实效。
“化”, 言简意丰,弘育化气韵。本义是性质或形态改变,化学,习俗、风气,也有教化、变化、造化、融化的内涵。“化,教行也。”(《说文》)“变则化。”(《礼记·中庸》)“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庸言》)“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 “化”, 一是体现化育之功,富有诚化、感化、大化、文化含义;二是体现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内含化合、化功、造化、化成、教化的深意;三是体现境界追求,昭示了学院崇尚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
“实·化”,根植于学校文化传统,体现了石化职院专业特色。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原石油部和化工部直属的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兰州石油学校、兰州化工学校)和原兰州炼油化工总厂职工大学、兰州化学工业公司职工大学(兰炼、兰化职工大学),石化行业特色非常鲜明,历史积淀丰富。学校立足办学发展的实践,从“锲镂金石,修身诚化”的校训中汲取文化营养,从“团结、勤奋、敬业、创新”的校风精神中汇聚文化的能量,让学校的精神传统得以承传,让文化底蕴日益丰厚,让学校的精神文化影响更加深远。
“实·化”,立足于丰富的地域文化,积累着深厚的文化营养。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唐·韩愈《答李翊书》)兰化职院立足兰州,长期接受着彩陶文化、本土文化、“茶马互市”文化、建筑文化、黄河文化、穆斯林文化等丰富的地域文化的滋养,为学校推进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汇聚了更多的文化滋养和文化营养,让本校的文化建设更具地域文化特点和鲜明的地缘特色。
“实·化”,汲取知行合一观的智慧,指引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命题,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高度一致。古代先哲强调的是: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实”,指笃实、求实、实干、实操、实行;“化”,指教化、化育、化合、化成。“实·化”这一核心理念,一则体现了“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的思想,昭示人人认识到: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而不知不是真行。二则表明“实”与“化”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实”是“化”的基础,“化”是“实”的追求。由此可见,“实·化”是对知行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弘扬,是知行合一观在职业教育中的精彩折射,指引学校步入持续发展的轨道。
“实·化”,指引学校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多元成才。“教育”二字含义甚广,教为一事,育为一事,育成为又一事。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曾指出:“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办教育必须与职业相沟通,职业教育的改革是改革教育、改良社会经济文化等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具有职业性。学校弘扬职业教育之精神,肩负实业人才之重任,通过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爱业,使笃实者乐业,让化育者成业。学校以“实·化”为指引,借职业教育,传播智慧之术,增加职业知能,提高职业能力,广其生活之途,培育实业界、商业界需要之人才,从而让更多莘莘学子能乐于创业,成就未来的精彩。
“实·化”,指导学校关注文化管理,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思潮,指引学校学会运用和建设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进行校本管理。在“实·化”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学校重视文化管理,全方位营造富有人情味的文化和积极上进的文化,让学校自上而下富有“人文性、人性化、人情味”的氛围,能够充分理解人心、尊重人格、顺应人性,逐渐实现“无为而治”的隐性管理,达到“不治而治”的文化自觉。
一言以蔽之,实·化,与石化同音,既能高度浓缩学校丰厚的文化积淀,又能彰显出兰化职院的个性特色。“实·化”,内为理念,以“实”为基,古今事业必成于实;外为行动,以化为境,职业教育将归于化。唯崇实者,能致技能之高超,达干事创业之卓越;兹化育者,能遵职业教育治学之根本,成职业教育之伟业。
【学校精神】
铁人精神——爱国、奉献、务实、拼搏
定义: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自觉提炼的、全体成员认同的精神支柱,它对全校师生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阐释:
铁人王进喜,是大庆石油人的杰出典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是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族英雄。铁人精神既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又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的精神汇聚。铁人精神是学院精神——“爱国、奉献、务实、拼搏”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需要铁人精神,兰化职院需要弘扬铁人精神,让其一如既往地释放出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爱国:学习铁人“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心系国家,以身许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恒筑长城。“爱国”精神,引导人人以拳拳之心关注民族命运,以兹兹之念振兴巍巍中华,以殷殷之望实现国家富强。
奉献:弘扬铁人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能埋头实干,俯首甘为孺子牛;甘愿吃苦,爱岗敬业乐奉献;勤勤恳恳,尽职尽责谱华章。对师生来讲,人人皆需要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恪尽职守,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在实干中倾情奉献。
务实:学习铁人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勤于笃实,恒于行动。教师要以实干、求实、务实、扎实的态度投身教育,为职业教育贡献青春和力量;学生要胸怀实心,脚踏实地、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态度求真知,做真人。
拼搏:承传铁人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从多方面汲取拼搏的营养:涓滴之水可磨损大石,缘于水珠昼夜不舍地滴坠;志在峰巅看无限风光,缘于登高必自的不懈攀登;奇观胜景映江河源头,缘于激流勇进的执着拼搏。
【办学宗旨】
为国家铸基 为人生添彩
定义:办学宗旨是学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它主要诠释了学校为人才的培养、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承担何种具体义务。
阐释:
为国家铸基:石化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对促进产业升级、带动行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推进城市化进程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国家铸基”体现了学校的地位、历史,以及高尚的使命和追求。
为人生添彩:石化行业的相关产品广泛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各个领域,关系并丰富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这是为国计民生添彩的体现。同时,学校立足兰化,遵循职教育人规律,严格按照石化行业的需求培养人才,让更多技术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德能并进, 知行兼善,能让每个人的整个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办学理念】
遵循规律 追求特色 产学结合 突出技能
定义:办学理念主要解读学校为什么办学,怎么样办学的问题。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阐释:
遵循规律:学校一则要遵循市场规律办学,适应市场经济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让学院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一则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治校,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才培养;一则要遵循文化建设规律,铸造独一无二的“实·化”知名文化品牌。
追求特色:特色是学校的个性标签和品牌辨识度。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地追求理念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坚定不移地走出特色办学之路。
产学结合:在办学模式上,学校重视学校与生产的结合,教育与经济的相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倡导学习与生产的结合、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总体而言,学校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的一线,将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突出技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技能训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必需的工作岗位技能,进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实用、够用和能用为原则,重点突出技能传授和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校培养更多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管理原则】
高 严 细 实
定义:管理原则是指导学校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阐释:
学校管理以“高、严、细、实”为原则,崇尚管理高标准,落实严要求,真正做到从严上要求,向实处着力,进而形成管理的强大合力。
高:高标准。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高标准才有高效率。学校管理需要确立一个较高的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抓部署、抓落实、抓检查。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制度标准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质量。学校在推进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高标准部署,进而将学校管理引向更加深入的良好局面。
严:严要求。学校加强常规管理,坚持做到从严管理,切实严格执行,用制度约束教师,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量化考核,有奖有惩, 鞭策人人都能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用制度规范学生,通过《学生手册》《学生考核评价细则》等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 让人人都能自律自省,择善而行。
细:精细化。“细节决定成败”。学校关注精细化管理,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形成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使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实:求实效。管理出质量,管理出人才,只有切合学校实际的高水平管理,才能引导全体教职员工实在在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办事, 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要求每个领导干部、教职员工都能都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逐渐形成真抓实干之风。
【校 训】
锲镂金石 修身诚化
定义:校训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全校师生具有规范、警策和导向作用的整体价值取向、独特气质、文化底蕴,蕴含师生的道德理想、人格特点和历史责任。
阐释:
“锲镂金石,修身诚化”,一则嵌入“金诚”(诚通城),兰州古称“金城”,彰显出了学校的文化渊源及地域特色。二则融入修身之要求,鞭策人人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更加完善自我。三则融入化育之功,彰显出职业教育的教化魅力。
锲镂金石:锲:雕刻,用刀刻划;镂: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金石:金属和顽石,凡指雕刻工艺品所用的质地坚硬的材料。锲、镂都有雕刻之意。锲镂金石,源自《荀子·劝学》的名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为锲而不舍,精雕细刻,将坚硬的金属和石头雕刻成精美的成品。寓意教师要在职业教育上更有恒心和毅力,力求有所建树;鞭策学生要有金石可镂的执着,能够勤学真知,勤练技能。
修身诚化:《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要求人人能涵养德行,完善品格,修得一等人品。“诚”,指诚意、真诚、诚心、忠诚、诚信,是修身的根本。“化”,有化润、化育、教化、化成之意,是人的知识与品格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是修身的目标。“诚”为基,“化”为境,由“诚”到“化”,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只有做到“诚”,才能达到“化”。“修身诚化”,意为师生求取真知要有定力,有恒心,有毅力;修炼品格要立身以诚,臻于化境。
【校 风】
勤实精技 日新行远
定义: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的风气,以及在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优良文化氛围。
阐释:
“勤实精技,日新行远”是核心理念“实·化”的纵深解读和具体落地,也对学校全员提出了高要求。其中,前者对师生提出了为学做事要具有勤勉踏实的态度,要在技术上具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后者对师生提出了日日创新,时时求新的要求,希望人人都能走出精彩人生路。
勤实精技:“勤实”,出自《元典章·刑部三·不义》:“庶民生理,勤实为本。”韩愈《劝学解》曾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尚书》中有“天道酬勤”的古训,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也曾有“君实脚踏实地人也”的记载,这都启迪我们:只要做事尽力,毫不偷懒,勤勉不辍,勤奋到底,勤勉认真,踏踏实实,实事求是,才能干出一番事业。“精技”,指精于技术,精益求精。“精思傅会,十年乃成。”(范晔《后汉书》)。“中不精者心不治。”(《管子·心术》)要求全体师生广学理论,精心求真,勤实钻研,勤学苦练,练就一身本领,追求技艺精专和精通,致力于成为面向石化行业及其他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
日新行远:“日新”,最早见于《尚书》,《易经》曾有“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记载,《礼记·大学》又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发展创新。“行远”,出自“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礼记·中庸》)“日新行远”,要求学校铭记“天地之大德曰生”,恒念“人生之大德曰创”,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大力开展对石化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展现出石油化工行业的个性特色及转化创新的特质,引导人人不断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同时,全体师生也会坚定理想目标,督促师生具有转化的意识,创新的需要,追求创造和创新,能积极开拓创新,将所学转化为能力,不断实现学业的发展和进步,让人生之路行以致远。
【校 徽】
【教 风】
授人以渔 化人以德
定义:教风就是教师在师德修养、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的良好风气。
阐释:
“授人以渔、化人以德”是核心理念“实·化”在教风方面的具体要求,前者要求教师要有真才实学,能传授文化知识与技术技能; 后者要求教师要修炼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授人以渔:《老子》中曾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记载,说的是不仅给人鱼吃,更要告诉人捕鱼的方法。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曾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为指导,兰化职院优秀的教职员工具有“身正术专”的特点,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在传递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授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方法。从而,我校教师团队能把精湛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让更多莘莘学子拥有一技之长,全面提高专业技能,让人人都有生存技能和本领,能让更多学生都终生受用。
化人以德:“化”,指教化、感化。“德”,指品德、德行。“化人以德”,从宋·欧阳修《三皇设言民不违论》的名句“服民以道德, 渐民以教化”化用而来,原文中用互文修辞手法强调高尚的道德和教育感化的手段能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染和教育。在《论语·子路》中,也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的记载,这就要求每个教师要做有高尚德行的教育工作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能安贫乐道,温良恭俭,洁身自好,能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致力于用高尚的品德教化人,感化人,引导人。
【学 风】
厚德砺能 知行合一
定义: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和遵循的风气,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和成人成才的保证。
阐释:
“厚德砺能、知行合一”是核心理念“实·化”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前者要求学生要重视品德修养,具有大地承载万物的情怀, 勤于修炼一等人品,勤于磨练自己,发展多元能力,不断夯实幸福人生根基。后者要求学生重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让知行合一与行知兼善成为现实。
厚德砺能:“厚德”,出自“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要求学生要学习大地,要有厚德载物的胸怀,具有博大恢弘的度量,具有高尚的道德。“砺能”,《尚书》有 “砺乃锋刃,无敢不善”的记载,《诗经》有“各奏尔能”的箴言,要求学生要坚持勤学苦练,加强技能训练,逐渐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逐渐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德为学生立身成人之根本, 能为学生成才之保障。德与能的修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二者皆需重视,不能只顾其一。对学生来讲,一方面要重视品德修炼,不断完善思想品德,完善职业道德素养,尽情绽放德行之美。另一方面要关注能力的提升, 具有学习、交往、做人、做事、职场、生存、发展的智慧和能力,进而成为职场达人打下坚实的根基。
知行合一: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最早提出“知行合一”观念,陶行知也在《行知行》中也倡导“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论点。这就要求学生要深刻认识到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知行合一为追求全面提高自己。一则要求学生要遵循认知规律,有效利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机会,力求学以致用,知行统一。二则要求学生要夯实专业理论根基,丰富专业学识,提高文化素养和理论修养。三是要求学生要积极在实训基地进行“做中学”和“学中做”,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之中, 重视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培养综合实践技能,全面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从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行知兼善。
【发展愿景】
根植石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定义:发展愿景描绘的是学校的未来发展蓝图,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望。
阐释:
根植石化:指学院深深地扎根于石化行业,追求和谐发展与持续发展。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指学院根植于兰州的石化行业,学院的发展需要兰州的政府的引导、教育的引导,以及石化行业的指导,逐渐走出内涵发展的新路;二指学院立足于整个中国的石化行业,要求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同心同德为中国的经济腾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特色鲜明:指学院遵循办学规律,彰显办学特色,重视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结合,完善专业设置,推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壮大办学实力,扩大服务层面,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特色,让学校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渐成为职教领域的品牌优胜者。
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这是学校的发展追求和高远目标。它指引学校要立足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以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为方向,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建立现代职教体系,转变职教发展方式,力求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培训就业、思政党建、队伍建设、管理改革等方面向应用技术大学迈进。
「 大学志 」整理于院校官网
2025年9月11日